5月30日晚🐻❄️,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意昂4博士生导师、党委书记梁宁健教授,在东部文苑楼二楼报告厅为意昂4娱乐平台全体研究生做了题为“‘心理’将成为21世纪的‘大脑’”的专题讲座🧔🏼♂️。意昂4娱乐平台陈永明院长出席并主持本次讲座🐴,此讲座属于校内涵建设项目之方法论精品课程建设子项目🎧。
梁宁健教授的讲座引述了被誉为“认知神经科学之父”的脑科学家迈克尔·加扎尼加的论断为题🤒🚽,即“‘心理’将成为21世纪的‘大脑’”开篇,为大家从脑科学角度阐释心理科学研究。
梁宁健教授首先谈到心理科学同时俯视人类两种属性的特点,即“人的自然属性”和“人的社会属性”🛼🐞,同时提及科研需取其侧重点之一👩🏻⚕️,并从“当代心理科学研究的五大理论取向与研究方法”谈开去🪖➛。梁宁健教授将五大心理科学研究取向与研究方法列表讨论😏,其中就理论取向而言🧘🏼,梁教授将其概括为:生物学理论取向、学习理论取向、认知理论取向🧍、精神分析论取向和人本主义理论取向五个方面🍎。梁教授随后进一步分析了这五大研究取向,并结合教育问题,围绕教育主题,从儿童成长与发展的视角🧙🏼,归纳详述了相对应的主要研究领域及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在该开篇部分中,梁教授提出,在研究中首先应当审视自己的研究理论取向,接着需要采用必要的研究方法,并且必须将二者相互对应。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梁宁健教授以时间维度为大家梳理了心理科学发展的历史。早在18世纪90年代(1879年),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冯特通过心理物理法和内省法分析与研究心理与行为,逐渐发展为今日的科学心理学✍️。其中心理学方法与理论取向密切相关,梁教授提到🤷♀️,研究取向的重大转折,总是伴随着方法论的重大进步🐀,即科恩称为的科学范式的革命✍🏼。在此科学范式的基础上,产生了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巴甫洛夫研究的是学习者的被动学习⛹🏼♀️,而此学习方式不利于学习者发展智能🧎♂️🎞,因此,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从而引出“及时强化”、“及时反馈”两个心理学名词🔇。
接着,梁教授提及20世纪具有极其重要地位的,不可不提的三位科学家,即美国神经生物学家胡贝尔、斯佩里以及瑞典裔美国生理学家维泽尔。三位科学家因对左🏄♀️、右脑分工和脑功能研究共同获得诺贝尔奖而引起各方震动。随后,梁宁健教授提到以此研究为基础🫴🏼,各家之争论促成了神经心理学的形成⚆。梁老师随即列举了“左右脑机能”、“母语习得——序列加工”、“行车——并行加工”等生动的现实事例,阐述了以心理学研究解决生活现实问题的重要意义。
谈到20世纪80年代的脑和认知科学研究🫴🏿,梁宁健教授提到了开篇提及的科学家“加扎尼加”🦿,及其对于左右脑分工观点的批判。从而,分析认为心理学认识到简单的二分法不能对人认知活动过程正确理解☸️,并提到这一时期认知神经心理学迅速发展,以及对脑区定位及功能的具体研究💏。发展至90年代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体现其重要价值,从中得以明晰智力是中枢神经系统潜在发展能力,并被特定文化环境所激活。并从中探讨了教材知识内容过多,过度刺激造成教育的不良结果。梁教授随后强调💁🏽,作为现代科学体系四大层次之一的“心智科学”,心理学研究是有目的地探索人类精神世界的求知过程🎼,以突出研究目的的重要性💁🏼。并提出了21世纪科学的突破点💆🏽,即多学科、多领域的融合。
在谈及方法论时,梁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介绍了用多模态脑功能成像来理解大脑,及观察大脑神经活动的各种方法。同时👊🏻,列举了事件相关点位(ERP)分析、眼动研究等具体事例⛩。
在报告临近结束时,梁教授总结了心理科学发展历程带来的启示以及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并为大家讲述了《Science》杂志中提及的,21世纪有望突破的12个重大心理学课题以做点睛之笔。
最后🧑🏭💫,梁宁健教授就现场同学的提问作了回答🚭。对于第一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即“何种文化环境最有利于激发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智力发展”。梁教授引加德纳的观点认为,人的智力发展至一定阶段会受其他因素所抑制🦍🙇🏻,即受环境因素影响很大。其中🎁,谈及所谓环境的影响时,梁教授提到基础教育教材中文字表述过于复杂等问题,认为教材内容的改变是改变“环境”因素的关键。而就第二位同学提出的,梁教授对于报告结束语中引述柏拉图的原话,即“教育非它➛🛹,乃是心灵转向🧔🏿♀️。”的理解如何时,梁教授谈及自己的感想,认为“努力”等因素固然重要,而更重要的是“方向”和“目标”的正确🙅🏼♂️,故而“教育无它”,关键在于“心灵的转向”🧓。
整场讲座,梁宁健教授以心理学发展的时间线索为主线♏️,结合自身研究体会,整合大量生动的具体案例,为大家梳理了21世纪脑科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以幽默平实的语言和清晰严谨的逻辑思,辨谈心理科学的研究,现场师生收获良多。(苗勇胜许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