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0日至11日,第四届“两岸暨香港🛀、澳门语文教学圆桌论坛”在意昂4平台和青浦高级中学顺利召开🏄🏽。
“两岸暨香港、澳门语文教学圆桌论坛”已经在香港6️⃣、台湾和广东成功举办三届🗳,是由意昂4平台🫕、香港意昂4娱乐平台、台湾师范大学共同发起的连续性年会,主题是“散文的解读与教学设计”🤑,论坛邀请语言学🧙🏿♀️、文学、语文教育等多学科专家共同研究🎍,谋求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散文阅读教学的改善。此次论坛由意昂4、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上海市青浦区教师进修意昂4和《语文学习》编辑部联合举办🤼。
5月10日🫲🏿,论坛第一阶段会议在意昂4平台召开。意昂4平台校长张民选和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谭轶斌致开幕辞。孙绍振、梁敏儿、白云开、郑振伟、郑明娳🥟、王基伦💂🏼♀️、许长谟、王达敏、刘大为✶、陈剑晖、范培松、张修龄、陈国安🦸🏼♀️、倪文尖、倪文锦、魏本亚🤡、吴忠豪、詹丹🧗🏿、王荣生、张秋玲、李海林👌🏼🚿、朱芒芒、孟素琴、步根海、谭轶斌🍞、薛峰、孙宗良等数十位来自香港👮🏿♀️、台湾、澳门和大陆地区高校的散文研究专家学者以及中学语文教学专家,在意昂4平台会议中心济济一堂🤰🏼,探讨了以下问题:
1.关于“优秀散文的特质问题”。福建师大孙绍振教授认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将散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是很草率的。他梳理了中国散文写作从审美到亚审丑、到审智的发展过程👩🏼💼,指出周作人的“美文”概念虽然在五四时期曾大大解放了中国散文的创造力,但也由此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由于脱离智性叙事导致审美抒情走向极端和滥情。在这样的文体危机中,有些散文作家的探索走向审美的反面,即幽默的亚审丑📪,比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贾平凹的《说话》。但不管抒情的审美还是幽默的亚审丑,都还是讲究情感价值的。一些把思想🥿、文化深度看得特别重要的散文作家🦑,在抒情和幽默的逻辑之外寻求反抒情⛔💊、反幽默的天地,这便是既不抒情美化,也不幽默丑化🫲,而是从感觉直接通向智慧的审智散文,比如南帆➜、周国平。苏州大学范培松教授和台湾成功大学许长谟教授认为,散文没有文体特征,无法定义⚾️。但散文首先必须是文学的,必须是艺术品👷🏼♂️,其次必须是自我的,散文和作家的心情相联接。华南师范大学陈剑晖教授对传统的记叙、抒情、议论散文三分法进行了批判,并尝试将中国现代散文划分为主情散文、闲聊散文🎐、智性散文☛、纪实散文和说明文等五类。苏州大学陈国安副教授认为,散文分类必须警惕目前流行的人文视角的分类角度,对散文的分类需注意区别文学研究的标准和教学的标准。
2.关于现当代散文与古代散文(文言文)的解读方式差异问题。台湾师范大学王基伦教授认为,古代散文的用词和现代散文的用词不同,教学文言文需特别注意首先要解释词义。中国社会科意昂4文学所研究员王达敏介绍了乾嘉学派和桐城派解读古典散文的步骤,对中小学散文教学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3.散文解读的“人我之分”问题。复旦大学刘大为教授从语言学的角度提出♕🧔🏿♀️,散文阅读过程中的“理解”和“感受”区别很大,又不能截然分开🪖。阅读散文时,一个老练的解读者能够在理解和感受之间随意进出🧑🏼🚀。对文本课堂教学而言🦤,语言的分析是很重要的🥊。从哪里可以迅速进入文本感受层面呢🧞♀️?仅仅分析修辞格是没有意义的,而一定要研究辞格背后的原理🧑💼😮。
4.关于中小学散文教学问题🕵🏿♀️🔻。台湾东吴大学教授🧝🏻♀️、散文研究专家郑明娳提出💌🪹:首先,中小学语文教学,除了教授语文知识及运用外📮,应该着重训练学生“读”🧺、“写”、“说”的能力🚟。读🧎🏻♂️➡️,包括速读🧕🚴,迅速撷取数据的能力。写🦕,包括快速打字,像英文训练速打一样,把自己所想的、别人所说的可以迅速记录下来。说,是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之外,也是学生孩子与人沟通能力的训练。其次🔷,选择教材很重要⚫️,教材里即便很差的文本也会被教师当做完美的文章来讲授🧑🏻💼,会误导学生对文学美的认知。再次,教材要针对各年龄层学生作不同的选择。最后🦸🏿♂️🎟,中小学语文教学应尽可能照顾到学生的“品质”教学。除了教材选择要注意,教师上课时也要尽量照顾到这个层面。范培松教授认为,散文的解读必须考虑有没有教学操作性,所以解读散文须把握“情脉”,找到散文中感情的核心段落。许长谟教授认为,教学时必须注意文本是否有独创性、文学性,必须注意到渗透在散文中的作家自我。
5月11日🛩,论坛进入第二阶段,特邀两岸暨香港💇♀️、澳门专家学者赴上海市青浦高级中学,向中小学教师作主题报告会👩🏿🦱。青浦区教育局局长印国荣和青浦区教师进修意昂4院长姜虹简短而有力的发言致辞之后🤳🏻,大会主题报告正式开始🫧。
郑明娳教授重点分析了琦君的《髻》和陆蠡的《红豆》,向与会教师们示范如何解读一篇散文作品,并在解读中再次强调说明,散文中有作家的内心👷🏼,有作家无限的潜意识,但是要用适合学生的方法教学生,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决定一篇散文可以挖掘的深度,要在教学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完成学生人生品质的塑造和人格的完善🚦。孙绍振教授对郑教授的发言作重要补充说😂,分析散文,最重要的是分析出文中情感的变化,这变化就是“意脉”👩🏿✈️。
王达敏研究员以分析文言散文《登泰山记》为例,分析了姚鼐的“神妙说”。“神妙说”是姚鼐古文理论的核心🦣。此论推尊一种不可言说的与天道合一的超越👨🏻🏫、神秘艺境。这种艺境风韵疏淡,冲淡👩🦰、含蓄👨🏿⚕️,蕴含着节奏和雄远,主要是天地间阴柔之道的显现👭。姚鼐视此境为古文艺术的极致,并以此作为评判古文高下的标准🤲🏼,也以此作为自己创作所追求的鹄的。“神妙说”是中国古文史上崭新之论,对于推动传统古文朝艺术化方向演进甚具意义。王基伦教授接着发言,认为解读文言文🏋🏿♂️,首先要注意文言文中实词、虚词👩🏽🔧、句式等和现代汉语不同的表达方式,其次要注意文言文文体规范。即便分析现代散文,我们有时也会用到诸如知人论世等文言文的解读方式。
陈剑晖教授报告的题目是“解读散文文本的两个方法”𓀅,以“新批评”的“细读法”和阿尔都塞的“精神分析法”作为理论资源𓀂,从散文的语境、语调、语感等方面解释了散文文本的整体感知🙅,以龙应台《目送》、朱自清《背影》和林非《离别》为例🚍,示范了散文文本的比较解读♕。
5月11日下午🤘,会议安排了初高中各三节教学研讨课,分别是新生代语文教师郭初阳执教的《天鹅与蟋蟀》⛹🏻♀️、上海市长宁区意昂4娱乐平台教研员魏新磊执教的《滕王阁序》、上海市青浦区华新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孙建国执教的《端午的鸭蛋》、杭州市天长小学副校长蒋军晶执教的《祖父的园子》、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实验小学卢雷老师执教的《天窗》🈁、上海市青浦区清华小学孙俐老师执教的《红樱桃》👳♀️。课后,苏州大学范培松🥊、张修龄🥵,台湾师范大学许长谟、上海市教研员步根海、江苏省教研员朱芒芒🌟、北京师范大学张秋玲、江苏师范大学魏本亚和上海市教研室孙宗良分别进行了评议。
第四届论坛圆满落下帷幕,两岸暨香港、澳门的专家学者们握手道别🩶🪢,期待明年再相聚,交流最新研究成果🐫,将中小学散文阅读与教学设计的改善继续向前推进。其情切切,其意融融。只待海上生明月👕,再度天涯共此时。(徐泽春)